全國文明單位江海區江翠社區:從“老破舊”到“幸福里” 書寫新時代“楓橋經驗”樣本社區
近日,中國文明網公布了新一屆全國文明單位名單,江海區江南街道江翠社區榜上有名。該社區近年因為其基層民主治理模式以及社區文化的創建頗具特色,成為了全國仿效的標桿,這個建于上世紀 80 年代的老舊社區,沒有高樓大廈,沒有高端配套,它如何讓文明之花在舊巷里綻放?今天,我們一起解碼社區的 “幸福方程式”。
走進江翠社區黨群服務中心,7個服務窗口一字排開,居民辦事“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二樓的功能室更是藏著“治理玄機”:通過建立立法聯絡站 ,推動83名“社區智庫”累計建言1200條,42條直通國家至市級人大,讓居民意見搭上立法“直通車”;同時實施積分超市活動:以志愿服務換積分,2000人次參與“隨手拍”解決民生問題879個,積分還能兌換米油、文創周邊;開展榕樹講堂:超80場活動在這里開展,“文明公約”踐行率達98%。
江海區江南街道江翠社區黨委書記李小霞說:“我們當時就建立了1+3+N的模式?!?’也就是我們的黨建引領,‘3’里面,一個就是我們的網格員隊伍,一個是議事委員會,一個是志愿服務委員會。議事委員會是在我們社區充當一個大腦的作用,一個智囊團。我們志愿服務委員會下面還有八支志愿服務隊伍。志愿服務隊員,走訪社區發現問題能夠現場解決的,就現場解決,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提交我們的議事委員會。”
“有問題找議事會,有困難找志愿隊”,江翠社區運用多元共治為民生破題,用 “加減乘除” 工作法破解老城難題。其中,“加法”就是細分 100 個治理單元,設立100 名單元長,來織密 “一格多員” 治理網;“減法”就是以“線上接單 + 線下會診”的方式, 解決近 300 宗訴求。至于“做乘法”,就是建立積分制,激發 2000 人次參與文明評選,879 個民生問題在共建中迎刃而解;而“做除法”,就是組織專業議事隊修剪 80 處危樹、疏通 200 余處排污設施。
江翠社區志愿服務委員會主任 立法意見義務搜集員何樹榕說:“我們服務隊落實到每一個志愿者,如文明養犬方面的監督,垃圾分類、交通疏導各方面都做得比較好,受到群眾支持。我們社區自從成立志愿服務隊之后,就解決了很多群眾糾紛的問題?!?/p>
除此之外,江翠社區還特別發揮民主根基居民做主的工作模式,從 “法律速遞” 到 “周末課堂”,社區用 “群眾點單” 模式孵化 N 項服務 —— 在這里,居民是社區的 “設計師”。每周三的 “民意直通車”,讓吐槽秒變治理良方。季季談議事會讓車棚變身智能充電站,停車位擴容 30%。
何樹榕說:“我們社區其中有一位退休老人唐桐訓,他是整個社區里所提建議被采納最多的,有六條。我有4條(建議被采納),一個是關于婦女權益保護的,一個是關于殘疾人無障礙,一個是城市建筑外立面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