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博
Qzone
微信

推進27個老舊小區升級改造!江門市臺山臺城老舊小區煥新蝶變

江門住建 2025年09月02日

日前,79歲的江門市臺山臺城街道平湖路老舊小區居民羅學洪坐在新修的小公園石凳上,看著不遠處兒童活動區里追逐嬉戲的孩童,身邊飄來烘焙店的蛋糕香味與咖啡機研磨的輕響——這幅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面,正是臺城街道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個生動縮影。


今年以來,臺山臺城街道以學促干、以行踐學。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創新推行“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群眾意愿+設計先行、黨建引領+典型帶動”的“3+”工作模式,“一區一策”精準制定“居民點單、設計師定制”改造方案,切實把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

據統計,自2021年起,臺城街道穩步推進27個老舊小區升級改造,累計投入各級資金約3.7億元,惠及居民2.4萬戶。

當前,臺城街道正大力推進豐華里等7個老舊小區的改造工程。這些老舊小區迎來一場由內而外的蝶變,居民過上了有品質、有溫度的新生活。

破繭

將痛點變成亮點

走進改造后的環北大道小區,暖色調的外立面與全新的瀝青路面特別顯眼。曾經雜亂的“蜘蛛網”線路已無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整齊劃一的地下管廊。這里曾是臺山最典型的老舊小區——建于20世紀80年代的居民樓外墻斑駁,每逢雨季雨水倒灌,停車位不足更是讓居民苦惱不已。


2024年啟動的改造工程,讓這個有著40年歷史的老舊小區完成了從“面子”到“里子”的改變——4976平方米道路“白改黑”打通“微循環”,993米雨污分流管網終結內澇頑疾,4.1公里“三線”下地讓天空重現清爽。

面對老舊小區普遍存在的道路破損、管網老化、停車難、環境雜亂等“老大難”問題,臺城街道實施系統性基礎改造工程。近年來,已累計完成道路“白改黑”超14萬平方米,打通南門路西側等片區的“斷頭路”,優化社區內部交通“微循環”,讓居民出行更順暢。

賦能

解鎖全齡友好社區的幸福密碼

晨曦中,太極扇的沙沙聲與鳥鳴交織;暮色里,廣場舞的音樂與孩童笑聲共鳴。改造不僅著眼于“面子”,更注重提升“里子”,滿足居民多元化生活需求。臺城街道巧妙利用邊角地、閑置地,建成53個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園”,成為居民茶余飯后的好去處,讓“一老一小”能在“家門口”找到樂趣。

平湖路小區的蝶變更具現代氣息。不少年輕人看中這里臨近商圈的區位優勢,在店鋪入口處打造綠植環繞的“網紅打卡點”?!?0后”陳勁聰將烘焙工作室選在此處,他說:“這里既有煙火氣又不失格調,改造后客流量明顯增加?!比缃?,居民下樓就能買到面包,年輕人帶著筆記本電腦在露天座位辦公,老社區煥發出新活力。


智慧元素也在悄然改變居民的生活。臺城街道完善城南居家養老服務站、東門社區長者飯堂等設施,為周邊長者提供助餐、醫療等貼心服務。同時,智慧便民設施走進社區,老舊小區改造范圍內新增1520個電動自行車充電樁端口,并實行惠民電價,投入使用1年來,累計服務超17萬人次,便利居民安全充電,解決居民“充電難”問題。

共治

多元參與繪就最大同心圓

臺城街道辦副主任莫琳琳表示,老舊小區蝶變的背后,是“一區一策”的精準施策。得益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群眾意愿+設計先行、黨建引領+典型帶動”的“3+”工作模式,臺城街道通過深入調研和廣泛征求居民意見,精準編制規劃,推行“居民點單、設計師定制”的“一區一策”。有老人希望保留老樹蔭,有年輕家庭期待增加游樂設施,這些需求最終化作設計圖上的筆觸——在保留社區記憶的同時,植入現代生活功能。

這種“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模式,讓改造工程成為全民參與的協奏曲。在改造過程中,臺城街道堅持黨建引領,組建由社區干部、黨員、居民代表組成的質量監督服務隊,全程參與改造工程監管,并積極撬動社會力量參與——臺山市自來水有限公司投入4000萬元改造老舊管網,電信運營商免費升級社區光纖,居民自籌資金加裝電梯。截至今年8月,完成改造的老舊小區已加裝15部電梯,并投入使用。

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改造工程改出了2.4萬戶居民的新生活,探索出了一條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更新路徑。臺城街道以實際行動將老舊小區改造這項民生工程做實做細,讓城市更新的成果真正轉化為居民觸手可及的幸福生活,為扎實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寫下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