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博
Qzone
微信

一代“小丑叔叔”,在歡笑與掌聲中謝幕

南方+ 2025年11月18日

燈光亮起、掌聲涌來,在為基層群眾演出的舞臺上,他78年熾熱燃燒的藝術人生,畫上了休止符。

11月14日,著名滑稽表演藝術家、原廣州雜技團一級演員李春來,在廣東江門參加文藝志愿活動期間突發心源性疾病,經全力搶救無效,與世長辭。

著名滑稽表演藝術家、原廣州雜技團一級演員李春來。受訪者供圖

?著名滑稽表演藝術家、原廣州雜技團一級演員李春來。受訪者供圖

據廣東省文藝志愿者協會不完全統計,李春來自退休后,共參加文藝惠民活動1800多場,志愿服務時長達1.4萬多小時。他于2015年因在“到人民中去”文藝志愿服務主題活動中表現突出,獲得全國通報表揚,而后多次榮獲廣東省學雷鋒志愿服務先進典型“最美志愿者”稱號,2021年更是被評為全國學雷鋒文藝志愿服務“最美文藝志愿者”。

“小丑叔叔”,最終在他奉獻一生的舞臺上,含笑謝幕。

11月18日的追悼會,家屬特意選用他最為觀眾熟知的小丑照片作為遺像——紅鼻頭、細彎眉,李春來笑得像個孩子,仿佛仍在逗樂每一位望向他的人。

兒子李賽說:“父親這輩子都在帶給別人歡笑,走,一定也要笑著走。”

舞臺是他的信仰,歡笑是他的語言,他用一生踐行“文藝為民”,將一位藝術家、一位文藝志愿者炙熱燃燒自己、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永遠定格在舞臺上。

2025年10月2日,78歲的李春來在為市民表演滑稽藝術。受訪者供圖

?2025年10月2日,78歲的李春來在為市民表演滑稽藝術。受訪者供圖

首登央視春晚的“雜技第一人”

“他天生就屬于舞臺,屬于觀眾?!痹诶钯惖挠洃浝铮孕「赣H便在舞臺上“無所不能”。“我是聽著旁人對他各種神乎其技的贊嘆長大的?!?/p>

1947年,李春來生于沈陽一個雜技世家。父親原是京劇武生,后轉行雜技車技;母親師從名家,擅長高空走鋼絲;家中多位長輩皆從事相關行當。耳濡目染下,他5歲學騎獨輪車,8歲進入哈爾濱雜技團,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雜技演員。

學藝清苦,沒有像樣的練功房,他便與同伴晴天在空地墊塊破毛毯翻跟頭,雨天借劇院走廊或廢棄教堂繼續苦練。憑著韌勁,他很快成為團里“尖兒”——“疊羅漢”中,那個被托舉至最高處的孩子。

16歲的李春來表演《軟鋼絲倒立晃圈》。 受訪者供圖

?16歲的李春來表演《軟鋼絲倒立晃圈》。 受訪者供圖

八年后,身形猛長的李春來無法再擔任被托舉的角色,一度無節目可演。癡迷雜技的他并未放棄,開始自行摸索新路。一次偶然,他看到蘇聯馬戲紀錄片中著名小丑在軟鋼絲上表演滑稽節目,大受啟發。

當時,國內沒人嘗試過走軟鋼絲,團里老師也多不看好。但李春來堅持要試。他將油絲繩拴于兩樹之間,一遍遍適應晃動節奏,連吃飯都拿著饅頭站在繩上。

無數次跌落爬起,從靠木棍保持平衡到徒手行走,他終于成功。進退、大擺、臥躺,甚至倒立,他又在軟鋼絲上拋接帽子,扔圈兒,騎獨輪車,頭頂道具,單腳旋轉……各種花樣出神入化。

不服輸的創新精神,使他成為中國雜技史上首位掌握軟鋼絲平衡技巧的演員,被譽為“軟鋼絲獨創第一人”。軟鋼絲自帶的喜劇效果,也推動他由傳統雜技轉向滑稽藝術,形成“笑中有技,技中帶笑”的獨特風格,拓寬了中國雜技的表演邊界。

27歲的李春來表演雜技《晃梯踢碗》。 受訪者供圖

?27歲的李春來表演雜技《晃梯踢碗》。 受訪者供圖

李春來還是團里有名的“雜技全才”:高空秋千、蹦床飛人、晃板跳躍……男女演員的技巧他都會,并且無所不精,團里演出幾乎處處有他的身影。

1984年,37歲的李春來迎來事業高峰。他首登央視春晚,成為第一個受邀亮相全國直播的雜技演員,以“春晚雜技小丑第一人”被全國觀眾認識。同年,他還策劃舉辦了中國雜技界首場個人滑稽專場晚會,連演14場,場場爆滿,轟動一時。他在哪里,笑聲就在哪里。

1986年,李春來加入廣州雜技團。1991年,在天津舉辦的全國首屆滑稽比賽中,李春來奪得金獎第一名。此后,他幾乎囊括了國內滑稽和雜技比賽的各項重要榮譽。

李春來在1984年春晚舞臺表演《傘衣帽》。 受訪者供圖

?李春來在1984年春晚舞臺表演《傘衣帽》。 受訪者供圖

但李春來從不滿足于一成不變?!皫煾傅膭撟饔浅娏??!?歲便拜師學藝的徒弟齊樂最熟悉他:“一聊到滑稽藝術就十分亢奮,連著討論幾個小時都不覺得累?!?/p>

原廣州雜技團一級演員“豆豆”李雪霞也感慨:“每次見到李老師,他都有新節目、新創意。”去年她又欣賞了李春來與兒子李賽合體演出的節目《機器人》,老作新編,在她眼里又是新作。

舞臺上的李春來更是“不按套路出牌”,經常讓作為助演的徒弟齊樂措手不及:“我那時候就奇怪,師父口袋里怎么能有這么多稀奇古怪的玩意兒,演到興頭兒上,常常臨時‘加戲’?!?/p>

“他是真的把工作當成樂趣?!饼R樂說,“從這一點來講,師父是一個很幸福的人?!?/p>

“我這膝蓋要省著在演出時用”

“師父常對我說,沒有技術,你站不住腳?!饼R樂回憶,李春來始終堅持將中國雜技的硬功夫融入滑稽表演,追求表演的獨特性和個人化風格。

他向國際舞臺,展示了獨一無二的“中國小丑”。

齊樂回憶,1990年,李春來帶著年僅11歲的他,拖著四個裝滿道具的大皮箱,代表中國“勇闖”意大利,參加“金小丑”國際馬戲比賽,這也是中國首次登上該國際賽場。臨行前,小齊樂很擔心語言不通,李春來神秘一笑:“我會世界語。”

到了意大利,齊樂才明白師父的“世界語”指什么——是肢體、表情和跨越國界的歡笑。

李春來。 受訪者供圖

?李春來。 受訪者供圖

師徒二人畫著自創的融合京劇特色的小丑妝,穿著中式風格的服裝,表演高難度技巧的滑稽節目,不用言語便逗樂了全場外國觀眾?!霸诖酥?,中國的滑稽藝術一直難以走出國門?!饼R樂說。

外國評委驚嘆:“你們收獲的掌聲是最熱烈的,技巧是最高超的,顛覆了我們對滑稽節目不重技巧的理解!”

最終,“中國小丑”一舉拿下金獎。連著名國際滑稽大師、美國玲玲馬戲團前首席小丑大衛·拉里伯(David Larible)也盛贊李春來:“你是我見過的第一個中國小丑,簡直太棒了!”

李春來和李雪霞表演《小丑叔叔》。 受訪者供圖

?李春來和李雪霞表演《小丑叔叔》。 受訪者供圖

在李雪霞心中,李春來不僅是同事、前輩,更是點亮她藝術生命的“小丑叔叔”。

1998年,李春來創作了經典節目《小丑叔叔》,講述一個受傷的小姑娘在“小丑叔叔”鼓勵下重新站起來的故事?!八x我演那個小姑娘時,我嚇壞了?!崩钛┫蓟貞?,“我從雜技轉滑稽,連怎么哭和笑都要對著鏡子練。李老師一點一點教,從不著急。他告訴我,既然決定挑戰,就要成功,不能放棄。”

他們的默契合作,最終斬獲首屆中國雜技“金菊獎”滑稽比賽金獎,也開啟了李雪霞的滑稽藝術之路。

49歲的李春來表演的滑稽《小丑叔叔》榮獲首屆中國雜技“金菊獎”滑稽比賽金獎。 受訪者供圖

?49歲的李春來表演的滑稽《小丑叔叔》榮獲首屆中國雜技“金菊獎”滑稽比賽金獎。 受訪者供圖

像李雪霞一樣,團里深受李春來影響的演員不在少數。直到老師去世前,齊樂一有新創作,仍會第一時間征求師父的意見:“他認可了,我心里才有底?!痹邶R樂看來,李春來有一種神奇的舞臺感染力:“只要他在臺上,你就不會害怕。他能帶著你,讓你覺得演滑稽是件很輕松自然的事??梢坏╇x開他,你才會發現那有多難?!?/p>

這種魔力,源于李春來對滑稽藝術的深刻理解——那不是簡單的逗樂,而是發自內心的情感交流。他真心熱愛這門藝術,熱愛每一方舞臺,熱愛每一位觀眾。無論舞臺是大是小,只要目光匯聚,他便全情投入。

“師父78歲了,公益演出還堅持要有技術含量,我們年輕人都跟不上他的節奏,”齊樂感慨,“我們勸他慢一點,他說習慣了?!?/p>

李春來的膝蓋因早年苦練車技而嚴重變形,骨質增生讓膝頭“比常人大出半個拳頭”。齊樂常勸他沒事多走動,李春來卻不舍得:“我這膝蓋得省著點,留著演出用?!?/strong>

有舞臺,就有“退休夫妻檔”

退休后的李春來,反而還更忙了。

“我爸就一直沒停過,他就喜歡演出?!崩钯惛袊@,“我有時候都想說,他好像連我這輩子演出的份,都給全演完了?!?/p>

李賽告訴記者,父親若一段時間沒演出,便會催他幫忙聯系,連看電視時,看到醫院排隊的人多,都會想著能不能去為他們表演一下,緩解焦慮的等候情緒。他把給大家帶來快樂,當成了使命。

就在去世前不久,李春來還閑不住地在家練“切磚”,甚至想讓兒子幫他把“老搭檔”獨輪車找出來,他好在小區里騎著當鍛煉。他始終“不服老”。

退休后的李春來參加公益演出。 受訪者供圖

?退休后的李春來參加公益演出。 受訪者供圖

“父親的演出熱情和舞臺感染力,是包括我在內的很多后輩,再怎么學都無法復刻的?!崩钯愓f。就連中國雜技家協會原副主席、李春來的師妹孫力力,每一次見到李賽都會感嘆,“李春來是我最佩服的人。”

1800多場公益演出,1.4萬多小時志愿服務,是李春來“文藝為民”赤忱不變的心。無論下鄉慰問、養老院義演,還是驅車七八小時奔赴偏遠山區小學公益匯演,只要有舞臺,多遠他都去。哪怕他人在外地度假,趕往演出場地需要7個半小時高鐵,李春來從未推辭,總是一個電話便排除萬難。

“最美志愿者”,他當之無愧。

在兒子的建議下,晚年很長一段時間,李春來和擅長舞蹈的妻子這對花甲夫妻攜手組成“滑稽二人組”,夫唱婦隨,十幾年來活躍于國內各類舞臺,為無數觀眾送去歡笑。年過七旬仍能如此,在全國亦屬罕見。

退休后的李春來參加公益演出。 受訪者供圖

?退休后的李春來參加公益演出。 受訪者供圖

2010年,李春來和老伴一起到粵北山區一所小學義演。臺下坐滿留守兒童,大多從未現場看過雜技表演。“退休夫妻檔”絕活一個個上:轉盤子、頂道具、滑稽魔術……孩子們看得目不轉睛。

演出結束后,李春來和老伴被孩子們團團圍住。他們依依不舍地喊著:“爺爺奶奶,您什么時候再來?”李春來夫婦聽了既開心又心酸,拉著孩子們的手承諾:“只要你們喜歡,我們一定再來!”這溫馨一幕被當地媒體報道,稱他們是“給山里孩子送去快樂的慈祥爺爺奶奶”。

如今,“小丑叔叔”已去往另一個世界繼續演出。而他留下的,不只有精彩的節目和精湛的技藝,更是一種精神——對藝術無限熱愛,對觀眾全心付出,對生活永遠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