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博
Qzone
微信

向海圖強廣東新探|湛江大型養殖平臺約占全省38% 深遠海上有“糧倉”

南方日報 2025年11月19日

臺風頻繁影響近海捕撈,近海漁業資源告急,當傳統的捕撈方式難以滿足人們對優質蛋白的需求,一場“向深海要糧食”的革命,正在廣東發展壯大。

19日,“湛江灣1號”養殖平臺正式交付并開放公眾參觀。這是全球首個船型艏艉與網箱中體結構融合、養殖水體自然交換、漂浮式動力定位、定點養殖與自航避臺風相結合的大型綜合性養殖試驗平臺。它就像一座“海上移動牧場”,標志著深海養殖裝備從“固定式漁場”邁入了“會思考、能移動”的智能時代。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提“發展深遠海養殖”,像是為海洋經濟按下快進鍵。而湛江,這座連續30年海洋漁業產量產值領跑全省的沿海城市,正以硬核的科技和裝備,把“海上糧倉”從夢想變為現實。筆者深入湛江一線,解碼其“耕海重器”崛起的密碼。

湛江海洋牧場起網的漁獲。    南方日報記者 陳歡 攝

湛江海洋牧場起網的漁獲。 南方日報記者 陳歡 攝

近海難覓滿艙魚

今年夏天,超強臺風“樺加沙”“麥德姆”裹挾著狂風巨浪撲向南海之濱。與往年臺風季的緊張不同,湛江外海,“海威2號”“恒燚1號”等一批深海養殖平臺在指令下緩緩下沉,穩穩挺立于驚濤駭浪之中。

“以前一場強臺風,損失動輒上千萬元,現在總算睡上安穩覺了。”此前接受采訪時,廣東海威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定回想起2020年的臺風仍心有余悸。

這份踏實,正是湛江向深遠海要食物、要安全、要效益的生動縮影。

驅動湛江養殖產業挺進深藍的,不僅有設計團隊對產品抵御風浪的自信,更是破解近海漁業資源枯竭的迫切需求。

東海島漁民老吳對此感受尤深?!耙郧案篙叧龊?,近海就能網到滿艙大魚,現在不一樣了?!崩蠀堑膰@息道出了無數沿海漁民的困境。

為保護南海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每年5至8月前后,我國實施嚴格的海洋伏季休漁制度,野生海捕產品供應銳減,市場對優質海水魚的需求激增。此時,深遠海養殖平臺的價值凸顯。

面對近海困局和食物安全需求,發展深遠海養殖上升為國家戰略。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明確提出“建設現代海洋牧場,發展深水網箱、養殖工船等深遠海養殖”。這聲政策號角,為湛江乃至廣東的深海探索注入了強勁動力。

為何是廣東?為何是湛江?廣東是海洋大省,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海水養殖產業發展居全國前列,深遠海養殖魚種儲備已躍居全國首位。近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將打造“海上新廣東”作為核心戰略,密集出臺《廣東省現代化海洋牧場發展總體規劃(2024—2035年)》等政策,更是把湛江作為再造“海上新廣東”重點建設的特色型現代海洋城市之一。

湛江海域面積達2.1萬平方公里,其海洋漁業總產量與總產值已連續30年領跑全省,以湛江灣實驗室為代表的高水平研發平臺迅速崛起,匯聚尖端人才,政策聚焦、資源傾斜與科研力量的緊密結合形成了強大的推力,也讓湛江成為深遠海養殖得天獨厚的試驗場和應用場。

耕海利器聚湛江

8月16日南海開漁前,通過“海威2號”養殖平臺傳回的現場畫面可見,海上剛完成了一場豐收。一批膘肥體壯的軍曹魚被精準捕獲,經由運輸船“游”向各地市場,標志著上一輪養殖周期的圓滿落幕。

“我們的大型養殖平臺不受休漁期限制,365天穩定生產,”湛江市海洋與漁業局水產養殖管理與資源保護科相關負責人王孝謙介紹,像軍曹魚這樣的名貴品種,在休漁期能有效填補高端市場的缺口。

今年開漁節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水產專家、采購商、餐飲從業者與網絡達人匯聚湛江。他們深入“海威2號”養殖平臺,共同探秘這座“藍色糧倉”的鮮活魅力與深藍智慧。

作為“海威1號”的2.0版本,“海威2號”與前者協同發力,構成了廣東海威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賦能深海的“雙子星”重器。

“海威2號”于2023年6月下水,投產時是廣東規模最大的海上養殖平臺。廣東海威農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東戈介紹說,得益于平臺搭載的“神器”,養殖1.5萬尾魚,只需要兩三個人就能搞定,人工成本節省60%。

劉東戈口中的“神器”,其實是一套用于水文監測、生長監測的傳感監測設備。

其數據系統如同“大腦”處理存儲與分析工作;傳感設備如同“千里眼”與“順風耳”,實時監控魚群動態;通信網絡則如同“神經網絡”傳遞信息;而自動投喂等執行設備則如同“手腳”,精準落實“大腦”的指令。

這套智慧漁業系統不僅確立了“海威2號”在廣東深遠海養殖的標桿地位,其展現出的高效與可能性,在不到一年時間內點燃了行業升級的引擎。

僅10個月后,這項紀錄又被刷新——新晉的“恒燚1號”憑借6萬立方米的超大養殖水體,一舉將廣東省最大網箱紀錄推向新高度,以此為基礎,“湛江灣1號”更將創新推向全球前沿。

這種“船為骨、網作膚”的全新構型,疊加先進的“游弋式養殖”模式,徹底釋放了平臺的“遷徙”能力,讓平臺不再受限于固定海域,而能像船一樣,主動尋找更優質的水域或躲避極端天氣,徹底打破了傳統網箱的靜態養殖模式。?

“海威2號”海上養殖平臺。楊川 攝

近年來,湛江相繼建成投入養殖的“海威”系列、“恒燚1號”、“湛農1號”等6個大型養殖平臺,全省占比38%的養殖重器矩陣在此破浪——從半潛式到桁架式,從固定式到自航式,多品類多型號的“湛江造”重器持續領跑廣東深遠海裝備發展。

然而,從圖紙上的宏偉構想到矗立于驚濤駭浪中的“深海重器”,從近岸的傳統養殖邁向未知的“深藍牧場”,這條探索之路并非坦途。

浪尖研發“定海神針”

“你要做設計,就不能只坐在辦公室畫圖,首先得扎進海里,像真正的養殖戶那樣去養魚、去感知他們的需求。”“恒燚1號”和“湛江灣1號”的結構主管孫鳴遠向筆者分享了一段圖紙與海浪交織的設計歷程。

為獲得最真實的一線經驗,在圖紙設計全面鋪開之前,其研發團隊就選擇“駐扎”海上,與風浪為伴長達兩年之久。

破解難題,始于微小。團隊選擇了一個看似費勁卻無比扎實的起點,建造一艘僅幾百立方米的小型實驗船。這艘微縮版的“先行者”號,成為了他們的移動實驗室和沉浸式體驗艙。

在“先行者”號搖晃的甲板上,研發人員褪去了工程師的身份,化身“漁民學徒”。烈日寒風下,他們弓腰俯身,與漁民一同一勺勺投喂飼料,緊盯著魚群的游動與設備的運行;深夜燈火中,他們埋首于密密麻麻的養殖日志和監測數據,尋找著“最優解”。

這段浸透了海水與汗水的日子,讓團隊深刻理解了行業的痛點與渴望。

在臺風登陸最多的地級市湛江,深遠海平臺必須具備超凡的韌性。

湛江灣實驗室智能海洋裝備研究中心副主任、“恒燚1號”總設計師王宏介紹,團隊創造性地采用了網箱全潛雙浮體柱穩結構,有效減小網箱的水動力載荷,如同為網箱構筑了穩固的“水下骨架”;同時通過優化主體干舷、降低吃水,并集中布置上層建筑,大幅削減了風的阻力,鑄就了足以抵御狂濤駭浪的“堅固堡壘”。

正是基于這些領先的防抗設計理念與工程技術,“恒燚1號”在網箱安全自存狀態下,可抵御17級臺風、50年一遇的惡劣海況,其所代表的抗臺風能力,已成為湛江所打造的深遠海大型養殖平臺的“通行證”。

硬件上的無懈可擊為深遠海養殖構建了堅實基座,為了在嚴苛的深遠海中創造更安全、高效、靈活的生產環境,“湛江灣1號”的適漁性設計也在智能化賦能下實現了飛躍。

這座平臺最令人矚目的核心本領,在于它突破了傳統固定式網箱的桎梏,它學會了“走路”。

平臺底層網箱可自然交換千萬立方米海水,上層甲板卻如現代化船艙般搭載著智能控制系統,適用于千米乃至萬米水深的全海域養殖,這種“船網融合+游弋養殖”的深遠海養殖新模式能為各種深水適養魚種找到最理想的“家”。

此外,它將養殖所需的“十八般武藝”盡數囊括,實現多方向自動集魚收魚,多組合、多模塊、便捷切換的飼料系統,配置智慧漁業實現養殖環境和養殖對象的可測、可控……在這個海上牧場“精裝房”,養殖企業可以實現“一鍵養魚”“拎苗入住”。

通過對這些關鍵環節的潛心鉆研與持續突破,湛江灣實驗室已在養殖裝備研發設計領域筑起了深厚的技術壁壘,累計形成研發專利超過130項。

這些技術創新的涓涓細流,匯聚成驅動產業躍升的澎湃引擎,已成功孵化出2家企業,項目每年可形成產值近5億元,展現出深藍牧場可觀的產業潛力。?

?“恒燚1號”如一座紅黃相間的“海上堡壘”矗立在藍海碧波之上。南方+記者 吳東俊 攝

“海上浮島”漸成集群

目前,由湛江灣實驗室自主設計的8座大型深遠海養殖裝備已陸續交付使用,總計養殖水體60萬立方米,這些矗立在碧波之上的“深藍堡壘”,標志著湛江在核心裝備領域取得了階段性突破。

然而,現代化海洋牧場并非孤立的“海上浮島”,而是一項環環相扣的系統工程。

從裝備研發制造、優質種苗培育,到智能化養殖管理、深海通信能源保障,再到冷鏈加工與市場流通,每一個環節的缺失都可能成為產業躍升的“斷點”。

為打通這些關鍵環節、加速產業鏈資源協同與科技成果轉化,一個旨在支撐海洋牧場全鏈條發展的創新平臺應運而生——2024年,湛江灣實驗室正式成立湛江灣海洋孵化器,充分利用其在現代海上牧場領域的技術優勢,吸引、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紛紛入駐落戶。

翻開湛江灣海洋孵化器的入駐企業清單,一個以實驗室為核心的現代化海洋牧場產業集群已現雛形。

有專注于MEMS二維聲吶裝備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的、有致力于水下機器人制造的,還有首創“滴滴打船”無人駕駛智能投喂船的……這些前沿力量朝著百億級產業集群的目標大步邁進。

盡管國家與省、市政策暖風頻吹,許多潛在的市場參與者卻仍在岸邊躊躇觀望。“投資大、回報周期長、用海審批難等不確定性因素復雜。”一位水產企業負責人坦言。

讓龍頭企業以真金白銀的投入,為市場注入強心劑,這一破局思路正在湛江落地。

筆者從湛江市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2023年以來,湛江成功引進廣東恒健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江蘇藍水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國內大型企業,涵蓋海洋裝備、新材料等先進制造業,以“國企+民企”“大漁帶小漁”模式推動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

今年7月,廣東省海洋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海洋牧場裝備建造及安裝項目開工儀式在瓊州海峽保障基地舉行,標志著廣東省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進入核心裝備建造新階段。作為廣東省港航集團落實“大食物觀”的前沿陣地,該項目以重器鑄造回應囑托,以裝備實力支撐“耕海牧漁”的廣東實踐。

如今,越來越多凝聚著湛江智慧的“耕海重器”注入蔚藍實踐場加速“出?!薄,F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方興未艾,如何讓漁民腰包更鼓,讓大海生生不息,湛江將繼續在現代化海洋牧場研究領域深耕發展。